12月14日的《湖州日报》5版以《崇尚人文精神 建设和谐校园》为题,专版报道我校着力打造精神家园。全文如下:
在这些年的发展中,三码必今晚必中码三码一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不可或缺的人文内核与精神力量。这就是一种无形的成长元素,却又是一条清晰的成长路径,本文正是对此作了一次全面、深入、客观的解读。细细看下去吧,它会让你读懂一所高等学府的成长,更会让你读出这所学校的精神与这个城市的精神相依相融。也许你会说,这就是湖州的大学。是的,湖州师院根植于湖州,伴随着湖州的发展而成长壮大,也必将为湖州的美好明天弹奏出更为和谐的音符。
----编者
崇尚人文精神 建设和谐校园
——湖州师院着力打造精神家园
周家健 周晓虹
引 子
三码必今晚必中码三码一办学近五十年,从不到1000名学生、30多亩土地的专科学校,经历了调整、撤销,以及后来的重建、迁建、合并升格,发展到了今天这样一所在校生11400多人、占地1700多亩、拥有33个本科专业,并保持着强劲发展势头的本科院校。学校党政班子被评为“省高校系统好班子”,学校连续四次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连续五次被评为“省级治安安全单位”,校工会被评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校团委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形成了干部师生同心同德、团结奋进的和谐氛围。
这一局面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学校传承并弘扬人文精神,把一道简单的时间加法做成了精神的乘法,使学校抓住了各个时期的历史性机遇,走上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之路。“崇尚人文精神,建设和谐校园”已经成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坚守理想,自强励新,在艰苦创业中培育人文精神
学校在这近五十年的办学历程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并举,虽然不同时期我校教职工的精神特征各有侧重,但与学校患难与共,为学校发展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和谐共进、奋发有为,一直是各个时期教职工血脉相连的精神特征,形成了学校特有的精神品格。这一精神品格与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办学理念分不开,也与淡薄名利、竭诚奉献的工作态度,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学习风气,上下一心、和谐共进的民主作风分不开。
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播下精神火种。1958年春,学校白手起家,办学极其艰难,当时是借了湖州师范的校舍办起来的。为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学校规定每学年劳动二个月,组织师生员工深入工厂开展义务劳动,并兴办农场,发展副食品基地,改善师生生活。劳动期间,领导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办学,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1958年7月7日,学校首任书记、校长刘杰还在浙江日报上发表了题为《敢说敢做白手起家办大学》的文章。1959年,全国勤工俭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专门设有我校教学成果展览馆,并受到国务院奖励。
1961年下半年,为支援农业第一线,学校开始缩小规模,停办五年一贯制及外语专业,但学校还是尽全力为这些教师安排好了出路,275名学生也作了妥善安排。
学校初创之时,全校师生迸发出的办学热情和力量就是精神的星星之火,虽然几经风雨坎坷,但这一精神火种并没有随着学校的停办而熄灭,反而成了教职工与学生之间、师生与学校之间同甘共苦的精神力量。
恢复重建,自强不息,精神薪火相传。1978年春,学校恢复重建之时,没有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在“文革”中也散失殆尽。但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自发把新建成的2000多平方米餐厅开辟为自学场所。学校看到这一现象后,把餐厅二楼650平方米的空间开辟成了学生阅览室。图书馆工作人员更是加班加点,保证阅览室开放时间达到了每周70小时。创办了内部刊物《教与学》,并由茅盾题写刊名,后改为公开发行的学报。1985年5月1日,创刊校报,成了师生们的一方精神家园。
在全体师生的艰苦奋斗过程中,学校逐步形成了“献身教育、自信自强、勤奋进取、文明团结”的风尚;学校更加坚定了“面向中学、面向农村、面向本地区”培养合格中学教师的目标。近4000名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担任了学校或各级行政部门领导职务,并涌现了一大批全国、省、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劳动模范等。
易地迁建,竭诚奉献,坚守精神家园。20世纪80年代末,适逢高等教育蓬勃发展之际,“有校无园、有操无场”的30多亩校园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瓶颈。此时,下海经商风又刮到高校校园。但全校教职工在徐青老校长“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精神鼓励下,坚守理想,突破自身发展的局限,抵制下海经商的诱惑,克服工资低、待遇差的困难,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上努力有所作为。
这是一个需要理想并创造奇迹的年代。从1993年开始,在蔡清江老书记的奔走和带领下,经过了3年的努力,1995年8月,浙江省政府正式批准了学校易地迁建。1995年10月,化学系946班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一场迁建捐资热潮在全校师生中掀起,在短短52天时间里,仅有1000多名师生的学校,共捐款12万元。这12万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其中有教师的工资、稿费,有学生当家教的酬金,节省下来的饭菜票。有位生活比较拮据的教师坚持要捐1000元,并要求从两个月的工资中扣除。已经退休的一位老教师捐出了1000元退休金,60年代毕业的校友给母校汇来了300元,以表对母校的热爱。许多在校生还到迁建工地义务劳动。在全校师生的带动下,湖州社会各界共为我校捐款达1000多万元。
1997年7月1日,是师院人梦想成真的日子,也是师院人应当永远记住的日子。新校区正式落成,全校教职工和300多名学生自愿作为志愿者,冒着高温酷暑,仅用了10天时间,就完成了学校的整体搬迁。整体搬迁的成功实现,为世纪之交的合并升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纵观我校的办学历史,有过时代造成的无奈,百废俱兴的欣喜,也有过艰苦创业的激情,加快发展的振奋。虽然校址变迁了,地域扩大了,人员更新了,但一条坚韧的精神纽带始终把人心和力量都凝聚在一起。
校园精神是实现人的主体价值的内在动力。这一动力,既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更是一个自觉的能动过程,需要培育和引导。我校校园精神在形成发展和传承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精神家园,已经形成了鼓励大家干事业,支持大家干成事业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发了教职工的自主意识,使大家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成为建设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思想平台。
二、体现包容,甘愿奉献,在合并融合中传承人文精神
“由四所学校合并,却看不到合并的痕迹”,一位来自国内一所也曾经历合并的重点大学专家对此感到十分惊讶,他在我校寻找答案时发现,教职工的包融度和甘愿奉献的精神,是使得学校在融合中蓄势待发的重要力量。
体现包融,甘愿奉献,就要有兼容并蓄的气度。这位专家的惊讶是有道理的,我校合并的四所学校,一所是大专,另外三所都是中专。合并之初,思想观念不一,待遇不同,能力参差不齐。面对这样的现实,学校领导班子提出要坚持从发展大局出发,坚持人文管理,把人放在应有的主体位置上,尊重每个人,关心每个人,依靠每个人,团结每个人,形成以师院发展为合力的共同意志。在师院成立的当天,党委书记、院长姚成荣同志明确提出了“新起点、新世纪、新使命”和“乘势而上,加快发展;蓄势待发,着力提高”的基本治校方略。
感情上融合,形成共同的创业意识。合并之初,学校党委就认识到,学校发展最大的障碍是思想观念,四校合一,不同层次的思想观念相互碰撞,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学校的发展。2000年3月,也就是合并后的第一个学期,学校就制定了《关于在全院开展“解放思想、创新创业”大讨论的意见》,用第二次创业把全体师生员工的注意力转移到学校跨越式发展上来,强调大局意识、主人翁意识、发展意识和创业意识,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统一到第二次创业上来。
工作上兼容,形成共同的事业平台。学校充分考虑四校专业、教师、干部情况,按照专业对口、人随专业、干部统一调整的思路,在合并之初就把人员安排好,避免人事上的纠葛。妥善安排了原四校的校级领导干部,根据能力和知识结构,从中专教职工中提拔优秀的中青年干部、女干部和党外干部,充分调动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面对并校后中专教师学历层次偏低、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在师资队伍培养上向原中专教师倾斜,分期分批组织中青年教师进修和培训,使他们尽快适应高校教育教学的需要。
利益上奉献,形成共同的奋斗目标。学校通过人文管理和人文关怀,理顺了关系,凝聚了人心,培养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取向,确立了共同的利益和奋斗目标。在完成并校后,学校大力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和二级分配制度,重组了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学校千方百计开源节流,尽可能地提高全校教职工的福利待遇。特别是合并第一年,由于当时中专的教职工福利待遇高于师专,学校特别允许合并后的中专教职工福利待遇继续保留原有待遇一年,原师专的教职工顾大局、识大体,甘愿牺牲自身利益,维护了学校的团结稳定。他们的这种牺牲精神也让中专教职工深为感动,从而为学校后来迅速形成在团结中干事业、在稳定中求发展的良好氛围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合并过程中,学校党政领导深入调研,专心听取原中专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解决好他们工作、学习和生活方面面临的新问题和新困难,积极创设人文化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创业中。全校上下逐渐形成了人气旺盛、工作有热情、团结顾大局的和谐氛围,“老师专”、“老师范”、“老进修”、“老卫校”逐渐已成为人们永久的记忆,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和谐共进、奋发有为的学校精神在传承中得到了新的提升。
三、求贤若渴,尊重人才,在队伍建设中彰显人文精神
师院成立之初,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师资不足、高层次人才匮乏。2000年3月统计,我校还只有教师300多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仅49人,占教师总数的15%;正高职称教师仅占教师总数的3%。经过几年的培养引进,专任教师总数达到571人,几乎翻了一番;硕士、博士人数达到299人,增加了近5倍;正高职称教师近70人,增加了6倍多。在引进的人才中有著名专家,有海归博士,也有省级学科带头人等。在师资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学校管理人才队伍和教辅人才队伍也得到加强,教职工总数从500多人发展达1100多人。我校之所以能在短短的6年时间里使人才队伍迅速扩大,人才队伍质量显著提高,结构日趋合理,主要得益于学校领导求贤若渴,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千方百计引进人才,千方百计培养人才,千方百计用好人才。
诚恳相邀,创新机制,保证人才“引得进”。学校合并成立后召开的第一个大型会议就是师资工作会议,制定了“中青年教师硕士化计划”、“高层次人才梯队计划”、“教授培养计划”,启动了人才引进工作。2001年学校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在这个《意见》中,对人才引进和智力引进的机制建设进行了系统阐述,提出对引进的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实行优惠政策,为引进人才提供住房补贴、科研经费,并及时捕捉人才市场信息,调整优惠政策。几年来,学校在发展建设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入引进人才资金达4000多万元,引进人才的科研经费也不断提高。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张念慈研究员经常说,两年前,他之所以放弃了去大城市发展的机会,欣然加盟湖州师院,这与学校主要领导的诚恳相邀、诚心托付和诚意挽留分不开。
我校针对紧缺专业的人才实行特殊政策,如外语专业的硕士直接给予讲师待遇,住房补贴也高于其它专业的硕士。学校积极争取湖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为引进人才购置住房,仅购置潜庄公寓的住房面积就达到1.5万平方米。为使引进人才来校后就能安居,学校投入600多万元,专门建造了专家楼,作为引进人才的过渡用房。学校的这些政策解决了高层次人才在工作与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使学校形成了人才引进的良性工作机制。
诚心相助,创设平台,保证人才“留得住”。学校发展是教师发展的前提,也是人才干事业、施展才华的基础平台。学校“十五”规划的提前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和“四大战略”的提出,校园东扩工程的实施,大大激发了人才队伍的事业理想。
近年来,学校投入教学仪器设备经费5000万元,为引进人才提供研究条件,目前已建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大了文科实践中心和计算机实验中心的建设力度。机制引人,感情留人。理论物理学博士后王坚曾先后供职于牛津、剑桥,佛罗里达大学量子理论研究所等世界著名大学和实验室。当王坚同意先柔性流动后,学校立即为他建起了电脑工作站,配备了助手,并帮助购房以改善他和父母的居住条件。王坚深为感动,现已正式调到师院工作。
学校十分关心和爱护引进人才,全心全意为引进人才解决后顾之忧,切实解决他们的配偶就业和子女就学。学校积极协调湖州市有关部门,几年来,共在校内外安排引进人才配偶就业85人,子女就学近90人,其中有14名需读高中的学生全部安排在省级重点中学,其它需读初中、小学的学生也都安排在市里最好的几所初中和小学。为使引进的人才一进师院就能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在每年的春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同志与当年的引进人才共度佳节,新来的教师为学校的关怀所感动,使他们来到之后就很快融入到学校发展的氛围中。
诚意相托,用好人才,保证人才“干得好”。学校对引进的人才寄予厚望,对他们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并致力于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成长环境,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岗位聘任制和岗位津贴制度,创新评价体系,形成了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激励竞争机制,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走上了重要岗位。
2002年中层换届,学校提拔20名中层干部,其中9名是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10个下属学院的院长中有4位是引进的教授和外聘教授。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于少英教授一到学校就被任命为理学院院长,来校三年,她深感学校给予的广阔事业发展空间,令她心无旁鹜,潜心治学,悉心育人。2004年,又有3位引进人才被提拔使用。在人才使用上,学校不拘一格,对引进人才本身与引进人才的配偶一视同仁,只要有能力学校就大胆选拔使用。我校人文学院一位引进教授的配偶,来校刚一年多,学校就根据本人的能力和实际需要,把他提拔到副处级岗位上发挥作用。在今年进行的后备干部考核选拔中,有16位引进人才被确定为后备干部,占后备干部总数的30%,其中有一位也是引进人才的家属。除了一批人才走上中层领导岗位,还有一批优秀人才进入省“151”人才工程和市“1122”人才工程人选行列,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发展的骨干力量。
四、以生为本,解难助困,在育人工作中贯穿人文精神
人文关怀是大学魅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所在。但目前,学业与就业压力、经济困难、心理困惑是困扰当代大学生的三大突出问题,为此,我校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怀学生的生存状态和权益,把为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作为突破口,融合学校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管理资源和服务资源,实现人性化管理,思想上关心到位,情感上关怀到位,生活上关爱到位,将人文关怀贯穿在大学生的整个求学阶段,实行学生评价激励机制改革,鼓励专业成才,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服务体系,为大学生成长成才营造了良好环境。
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充分就业。当前,就业问题已成为大学生最关注,也最苦恼的问题之一。调研显示,接近八成的学生“担心过自己的就业问题”,甚至,刚进校的新生就有40%对就业问题感到忧虑,我校的学生比例明显高于重点院校。我校党政领导十分重视就业工作。2004年,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从机制上进行了有效创新,健全了校、院两级工作机制,在工作经费及奖励经费划拨时,不仅看就业率的进展情况,而且根据二本、三本、专科、高职及本省、外省就业工作的不同难度分别确定难度系数,不搞一刀切,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力地推动了毕业生就业工作。
帮助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事关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因此,我校从新生入校就开设就业指导课,将这一课程与“两课”的成长成才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吸收更多专家学者参与就业指导工作,增强就业指导的效果,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择业观。注重早搭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定期开展大学生在线职业规划测评、组织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供需见面招聘会,为大学生提供全方面就业服务,鼓励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基于大学生择业相当程度上受家庭的影响,我校积极策划,精心组织,主动到全省十个地市召开家长会,并邀请当地人事局、教育局等有关领导到场,宣传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受到广大学生家长的好评,也为毕业生的就业开拓了更多的渠道。
2004年,我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5.7%,在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得到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2005年,在三本及外省毕业生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我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仍达96.39%,在全省同类高校中居于前列。
成立“帮困急救站”,切实解决大学生的特殊经济困难,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帮困助学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是高校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随着我校面向全国招生,贫困生比例逐年提高。一方面,我校努力完善“以勤工助学为主导,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奖、贷、助、补、减为一体”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在积极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加强爱心助学的同时,重点开展贫困生立志教育,努力开发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使保证“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境困难而辍学”成为现实。上一个学年,共落实助学贷款336万元,发放奖助学金28.06万元,发放学生困难补助38.80万元,减免困难学生学费31.81万元,吸收并发放社会各界捐助学金14.64万元。另一方面,又从实际出发设立了“学生经济困难紧急救助站”,对遇到突发困难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救助措施,给予及时救助。如去年新年前夕,湖州的天气骤然转冷,学校了解到贫困生棉被、棉衣不够,生活和回家的路费不够的情况,从紧急救助基金中拨出专项经费,为特困生购买了回家过年的车票,为这些困难学生购置了棉被、冬衣等过冬保暖用品,校、院两级领导冒着大雪探望了接受资助的贫困学生,并亲自把这些过冬保暖用品和生活补贴送到学生的手中;部分外省的贫困生不回家过年,校党政领导亲自陪他们一起吃年夜饭,让贫困大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同时,学生帮困急救站每学年对生活上急需帮助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了解他们在校的学习、生活的实际困难与受助情况、诚信状况。帮困急救站做的往往是一件件小事,但它却很好的诠释了以学生为本、切实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理念。
建立“心理急救站”,悉心呵护大学生的心灵,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我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共同推进学校德育工作。2004年下半年,学校建立了“学生心理危机紧急救助站”,构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对学生实施心理危机救助。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成立由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直接领导的心理危机救助中心,分设日常咨询室和紧急救助站;成立学生心理危机评估与干预专家组,负责对学生心理危机进行评估,制定危机事件处理方案,实施危机风险化解。二是制订《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暂行办法》,使心理危机干预更加科学和规范。三是整合资源,优化队伍。我校不仅聘请了专兼职心理辅导和咨询人员,而且把政治辅导员、班主任、“两课”教师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中,从全员参与、长线选拔、短线培训三个方面着手优化这支队伍的素质。此外,还设立班级和寝室心理互助员,把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班级、寝室,使陷于心理危机的同学能及时得到身边师生的关爱和救助。
我校以解决大学生实际困难入手,扎实有效地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起了媒体的充分关注。《光明日报》以《湖州师院大学生救助:物质精神两手抓》、《三码必今晚必中码三码一以人为本促发展》为题,对我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报道;《中国教育报》又以《解决实际困难 激发成才渴望 湖州师院思政工作特色中出成效》为题,进行了综合报道。2004年《钱江晚报》把我校列入浙江省10大就业热门高校。今年,《湖州日报》以《湖州师院全力构建和谐校园》为题,报道我校弘扬人文传统、共建和谐校园。
五、凝心聚力,和谐共进,在民主治校中弘扬人文精神
民主治校是我校办学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也是学校人文管理的精髓。在学校一次党代会上,学校把民主治校确定为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成为学校发展巨大的驱动力。这一战略的主要内涵,就是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完善现代大学基本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完善二级教代会制度,充分发挥教授和学术骨干的作用,调动群众团体和民主党派等各方面的积极性,依法办学,民主治校,为学校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
科学领导,民主决策,努力营造人文管理环境。民主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学校党政领导不仅在决策和实施中不断增强讲政治的能力、议大事的能力、谋全局的能力、抓落实的能力,更主要的是,营造了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民主的工作氛围,从而形成了一个人文管理的大气候。校领导通过常规的接待日制度、校长书记信箱等,加强与师生员工的沟通和交流。
去年2月份刚开学,一位刚入学半年的新生给学校领导写了一封长达2000多字的信件,谈了自己在师院半年来的学习和生活,对自己看到的问题提出了见解和想法。姚成荣书记看到信件后当天就作出批示,要求有关职能部门采取相应措施、办法予以帮助解决,对学生提出的两项设想,也一并考虑。并希望“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本”的理念能真正落实到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去。胡璋剑院长在批示中也指出, “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本”的理念非常重要。每位教师、管理人员应该把它落实在自己的每一项工作中,唯有这样,学校的发展才更有保障。在短短十天时间内给予处理和回复,让这位学生非常满意。慎重处理每一封来信、每一个来电、每一次来访,是学校加强科学管理、人文管理的一个重要体现。
为进一步在民主治校中弘扬人文精神,学校建立了党政班子成员 “七个一”制度,即联系一个下属学院、一个班级、一个寝室、一位教授、一位青年教师、一位民主党派负责人和一位老同志。学校领导经常到下属学院、工会等调研,和师生座谈,充分发挥了广大师生员工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特别是充分发挥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和群团组织作用,为学校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局面。
统一思想,尊重学术,积极完善人文管理机制。统一思想的过程就是一个提升民主意识的过程。学校每年开展一次教育思想大讨论,使师生参与讨论的过程本身也是对学校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水平的一次意见和思想的集中。让参与教学、管理的人员共同探讨学校的发展,正是学校“以人为本”原则落到实处的一个体现。学校组织师生员工探讨,师生员工是主角、是建议者,学校是倾听者,这就是学校对师生员工根本性的人文关怀。比如以“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本科教育”为题进行第二次教育思想大讨论,而不是学校对师生员工进行强制性的理念灌输,这使全校教职工进行了一次脱胎换骨的自我思想更新,触及到了每位教职工的思想深处。这种讨论式的工作方法比命令式的刚性管理更富人性化,教职工更宜接受学校的理念,从而自觉认识到本科教育教学与专科教育教学的不同,把思想观念统一到本科教育教学上来。
学术民主是一所高校民主程度的反映。学术委员会作为学校最高学术评议、咨询机构,在校长领导下开展学术评议和咨询,它不是一般的建议机构,而是一个学术决策机构,完全对学校学术管理、学术质量有决定权,高度的学术民主体现了学校在学术研究中的以人为本理念,提高了学校的科学研究水平,促进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学督导委员会充分发挥教授群体在教育和教学管理方面的主体作用,一方面是对学校教育发展规划、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等重大事项提出咨询和建议等,另一方面通过听课、评课等措施,关怀青年教师的成长,帮助他们尽快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从而推进了人文精神在教学管理当中作用的发挥。
健全制度,民主监督,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学校教代会制度建设经过几年实践,在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教职工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重心下移,如果不对教代会制度加以及时调整,教代会的民主参与程度、民主决策水平和民主监督能力都将得不到加强,教职工权益的维护就得不到有效保障。为此, 2003年,学校全面实施二级教代会制度。
二级教代会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审议院系的发展规划、重大改革方案、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这些都与院系的发展、教职工各项利益密切相关,与校教代会讨论审议学校的重大议题相比,与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关系更为直接、更为密切。通过二级教代会制度的实施,教职工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得到增强,院系的各种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和人性化,代表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得到加强,基层部门工会的地位也得到提高,作用进一步发挥。
学校建有党外知识分子参政议政制度,党委每学期举行几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通报协商会,征求意见、研讨重点工作、回顾联谊,每次会议力争“选好角度,找准内容,提高质量”。同时尽可能敞开民主协商、建言献策的渠道,邀请党派和无党派知识分子代表人物参加有关会议和学术机构,不定期召开各种座谈会,充分调动党外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
在“民主治校”中弘扬人文精神,学校进一步巩固了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使广大教职工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积极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积极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和工作作风,在建设综合性大学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学校还将进一步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逐步达到“教授一人一间,教师一人一桌”,并把不断改善教职工的生活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民主治校中人文精神的弘扬,已经使学校形成了“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发展氛围。
结 语
三码必今晚必中码三码一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全校师生的一部奋斗史、精神史、思想史。师生员工以校为家、以学校的事业为自己的事业,从中迸发出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使学校的发展获得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人文化成,精神无价,这将是湖州师院持续、健康发展的巨大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