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了些成熟稳重,配合着柔和的线条,随时挂在嘴边的笑容,和董建新的对话就在进进出出前来租赁音响的穿梭中展开。角落里几乎摆满着了器材,电脑的显示屏也一直亮着,旁边贴着一张课表,董建新笑称这是为了提醒自己按时上课。随着来来去去的学生,这并不算宽敞的小工作室中总有一种忙碌却别样的充实。
一个关于“阳光医疗”的故事
董建新的大学生活由被调剂入学开始,07年,他收到了录取通知书,然后由山东老家奔赴遥远的湖州。开始做班级临时负责人,后来做学习委员,每一个通知都确保通知到位,或者发短信,或者打电话,收作业,没交的一遍一遍的催,收上来又按学号一个一个的排好。整个大一甚至大二上半年董建新每天早上起来必做的事情就是扫地拖地,可能是由于原则性太强,入学时班里很多人都不理解他的认真,甚至觉得他烦,但是“付出终有回报”,随着时间的消逝,他的认真终于得到了认可和赞许,通过竞选,大二时董建新成为医学院社管会主席和学生会副主席,大三还成为了学生会主席。
作为医学院的学生,董建新也经常到社区为居民们检查身体,但他发现普通群众并不能很好的掌握家庭护理的要领和技能,也不知道常见重要病症的预防方法。血压测量、口腔检查等最基本的健康检查一般居民也并不会按时去做。虽然在学校中也有一些类似的公益服务团,可是都没有规范性的管理,于是董建新就萌发了成立一个能与专业结合的公益团队的想法。“这是公益的角度,其次,这对我们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进一步积累开展基层医疗服务活动经验,探索医学生服务社会与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水平相结合的新道路的良好平台。”
借着参加益暖中华全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的机会,董建新开始着手准备相关事宜。“最开始没有人理解,也没有同学帮忙,只能一个人闷着头写方案,字数有一万多字,最终虽然没能打入全国32强,但还是得到了权威评委的认可,获得‘全国优胜团队’的称号。”基于这个方案,在沈国丰老师的大力支持下,董建新在09年的4月份成立了一支综合性的公益服务团队——阳光医疗服务团,这是我校第一支规范化的医疗志愿者服务的团体。团队创建之初招收新人时,得到了同学的热烈回应,当时报名的一共有五百多人,也给团队的运作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现今阳光医疗服务台已迈上正轨。
每当董建新带领队员们去敬老院为老人们检查身体时,老人都会紧紧握住他的手,与他闲话家常,“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就觉得自己有了前进的动力,帮助别人,总是很开心的。” 阳光医疗服务团自创建以来先后与民政局、团市委、8家敬老院、10余个社区和6个村建立了合作关系或建立了实践基地,团队获得“浙江省志愿者服务先进集体”等省市级荣誉5项。
暑期社会实践达人
三年的暑假,董建新连续三年参加暑期实践。大一大二连续两年在安吉农村开展活动,大三时,董建新带着阳光医疗服务团的队员,一共八人组建了一个综合团队,参加浙江省“爱心暑我型公益比赛”。起初董建新在撰写活动方案时,曾遭过同乡的打趣:“浙江那么多高校,你怎么和人家竞争?放弃得了!”董建新听后默然一笑,还是带领着自己的组员把想法进行到底。
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带领着队员每天凌晨六点不到就开始起床准备一天的事宜,早餐都是在路上匆匆解决。整理资料,联系中心血站,争取物资和专业支持,发宣传单,进行调查问卷,招募志愿者,配合献血车,骑着动感单车在三县两村宣传献血知识,一连就是三十余天的重复。“工作时间最长的一天是在安吉,也许是我们的前期宣传比较好,那天来献血的有一百多人,献血量达到了4万ml。”当他们忙完所有的工作,乘坐献血车返回学校时,已经十一点了,董建新和队员们在献血车内为一天的收获高歌,但最终还是抵不过一天的疲倦,在车子的摇晃中沉沉睡去。到达学校,他们也无法返回寝室休息,在狭小的办公室里,一张席子足矣,醒来,又是一天新的忙碌。“回想起来一个多月我都不知道是如何坚持下来的,他们竟然一个都没有退出的,甚至没有抱怨的!”所以在最后决赛现场董建新回答评委的提问时,讲了一句:“作为队长,我太狠了,很对不起其他七位队员。”
每天十四个小时、二十天采血量29.65万ml、715份调研问卷、267个志愿者招募、1500余人进行展板宣传、10000字的调研报告,献血量同比上升10.15%,这些数字已经说明了一切。最终在包括浙江大学在内的省内30余所大学的300多支队伍中脱颖而出,最终在浙江电视台的总决赛现场夺得桂冠,并从本次大赛仅设的6个奖项中,一举囊括“最佳行动奖”和“最佳人气奖”。这次活动后,董建新撰写了《关于在三码必今晚必中码三码一医学院进行无偿献血长效机制探索试点的方案》,获得了学院领导和中心血站的认可,试点工作正在进行中。“大学生相对集中,便于传播无偿献血知识,容易接受新思想,还可以投身志愿者服务,产生连带关系,可以获得很好的公益效果,从而解决血荒问题。”
三年暑假董建新都参加暑期实践,所以回家时间很短,去年是他父亲60岁大寿,按当地的风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但是由于要提前回校帮老师做课题,进行专业实践,董建新在家的时间只有10多天。临走之时,一向很支持他的父亲,反问了我一句“你现在只是一个学生,怎么会这么忙?就业之后不知道还会回家几次?”董建新在谈论这个问题时,坦然的表情不复,“所以我经常给家里打个电话,让他们知道,我还在。”
“付出总比给予好”
“付出总比给予好”是在采访过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这其实是一句西方格言,也是董建新对公益活动情有独钟的原因所在。在奉献社会和接受社会救济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社会精英,能为社会、为身边的做点事情,做个有用的人,没人会愿意成为社会的累赘。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内心的快乐。在暑期社会实践中,董建新总能照顾到队员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于是大家一开始都尊称如大哥哥的他为“董大”,后来由于谐音,同学之间直接戏称为“董爸”,在采访过程中就有同学来敲门:“董爸在不?”董建新笑着说:“听到这个称呼其实很开心,至少这是他们对我的肯定。”室友眼里,董建新是个大忙人,“经常性的不在寝室”。阳光医疗服务团的指导老师沈国丰老师则亲切的称他“小董”,一直支持他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活动相结合,也希望他能在公益服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董建新心中,公益是人的本性。“让座也是公益,我们做不了惊天动地的事情,但却可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雷锋几十年力所能及的做好每一件好事都不起眼。我们都不是伟人,但是我们可以向伟人看齐。如果说公益是我的梦想可能有点过,但我会把公益当成是一种事业来做。”
大一的时候董建新在暑期实践的总结材料中,曾用一句话概括服务活动——“因为付出所以我快乐”。那是董建新第一次参加一个大型的志愿服务活动,那种乡村的体验、调研的艰辛以及队员们的同甘共苦,对他的触动很大。正是由于热心、恒心,董建新才会在公益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他也在用自己的青春,为别人打开生活的另一扇窗。
(学生记者:杜羽茜)
中国·浙江 湖州市二环东路759号(313000) 浙ICP备10025412号 浙公网安备 33050202000195号 版权所有:党委宣传部